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朱昂(微信号:dianshi830)
 
导读:大部分人的成长都来自痛苦的经历,看到每一个成功投资大师的背后,都有失败的经历。从一个人,到一种策略,我们都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弱点,以及完整的进化过程。这也是为什么这本《Big Mistakes: The Best Investors and Their Worst Investments》能够从另一个视角给我们带来启发。
 
为了将这些投资大师不为人知的失败和大家分享,我们特意和长信基金的投研团队一起合作,将本书的内容原汁原味翻译出来,和朋友们共享。在这里,我们非常感谢长信基金投研团队的无私分享。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第十一章:红杉基金(并非风险投资机构红杉资本)的集中投资策略
 
你一生中最好的那六个投资交易要比所有你其他的投资都要好——比尔.鲁安(红杉基金创始人)
 
集中持股才能暴富
 
早在400年前,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唐吉坷德》中就提到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关于分散投资的智慧穿越了时间。今天,几乎职业投资者都知道投资100个股票的风险要远远小于投资在10个股票。如果你持有100个股票,其中一个就算价值归零,你也仅仅损失了1%的资产。如果你持有了10个股票,其中一个价值归零,你就损失了10%的资产。
 
但是分散投资的弱点是什么?对于许多人来说,分散投资最大的问题是收益率会变得“平庸”。假设你通过分散投资的方法持有美国股票,差不多能获得年化8%的收益率。按照8%的收益率,没有人能在40岁之前实现财富自由。你需要差不多91年将1000元本金变成100万。
 
于是在金融行业有一句古话:通过集中投资变得富有,通过分散投资保持富有。(Concentrateto get rich, diversify to stay rich) 如果你能持续超强的复合收益率,就能从股票市场获得巨大财富。我们看看巴菲特吧,当他1962年接手伯克希尔时,其市值大约为2200万美元。巴菲特在其53年投资生涯中,有10年的收益率超过了50%,实现了21%的年化收益率,将市值达到了今天的4500亿美元。巴菲特并没有通过分散投资变成全球最富有的人,相反他是集中持股的信徒。
 
股票市场的回报,严重向头部的公司倾斜。根据统计,1926年以来美国股市所有的回报由回报率最高的前1000家公司提供,他们占所有股票的数量不到4%。美孚石油、苹果、微软、通用电气和IBM都贡献了至少5000亿美元的股东回报。但是,每一只微软背后,都有一个暴跌的GoPro或者倒闭的西尔斯百货。这些牛股回头看,逻辑无比简单。但是在当时,要找到这些牛股,发现蛛丝马迹,难度比击中一个100英里的快速球都难。寻找并且投资这种大牛股,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了,你就是传奇,失败了,你就要失业。
 
寻找并且投资这些牛股的人,往往面临一个巨大的“沉默成本”。如果你花了几百上千个小时来研究一家公司,你很难否定这家公司。花的研究时间越多,你越容易认同这家公司的基本面。当公司股价开始下跌时,你很难去客观判断基本面的恶化。相反,如果你在100元认为这个公司有价值,那么在90元你会加仓,在70元你会大幅加仓。一旦你真的错了,那可是灭顶之灾。
 
巴菲特的门徒:红杉基金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红杉基金(不是VC风险投资的红杉资本)。这只基金从创立的一开始,就采用集中持股,深度研究的策略。公司甚至会在研究一家公司上,花费10年的时间。他们对于短期收益,或者1%的头寸没有任何兴趣。他们希望通过长期持有那些有竞争力,商业模式优秀的公司,来获取巨大的收益率。比如2004年他们买入了汽车零部件公司O'Reilly,买入价格是19.84美元,到了2017年股价上涨到了240美元。他们在此期间访问了这家公司100家零售店,做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采用的投资方法和巴菲特类似,事实上这家公司的成立和巴菲特有分不开的关系。1969年巴菲特关闭了自己的有限合伙公司,他认为股市已经脱离了价值基本面,自己选不出好的投资机会。当时,他将自己的投资人介绍给了红杉基金创始人比尔.鲁安。果然,在之后的几年中美股出现了大调整,红杉基金从1970到1973年,净值从1元跌到了0.85。要不是巴菲特的背书,这些投资人早就撤资了。
 
然而,红杉基金的比尔没有让巴菲特的信任背书失望,之后的47年他们平均每年跑赢市场2.6%。在1970年7月投资红杉基金的10000元,到今天会变成接近400万元。
 
红杉基金常年持有十几只股票,头寸非常集中。而灾难也悄悄来临。
 
Valeant的灭顶之灾
 
2010年4月28日,他们开始买入总部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Valeant药业(好巧,另一个重仓这只股票的人叫比尔.阿卡曼)。那一年,Valeant药业股价大涨了70%,并且在2011年前三个月股价再次大涨76%。那一年,Valeant超越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成为了红杉基金最大的持股。
 
由于表现优异,红杉基金的规模翻了三倍,他们不得不向新投资者关闭。事实上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向投资者关闭。从1982到2008年,他们一直向新投资者关闭。
 
红杉基金认为,Valeant药业是一个伟大的医药公司,他们不需要大量投入在研发,通过在销售端的投入实现新的定价权。他们可以收购其他药厂的品种,然后在他们的销售体系中进行提价。2008年走马上任的CEO Michael Pearson是一个有志中年,他认为传统上生物制药公司的模型都弱爆了:研究新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FDA(美国食品药监局)那里要做N年孙子,phase(阶段)一二三四一个个往上爬,结果FDA说你这玩意我看着不行你还是洗洗睡了吧,于是所有投入归于乌有。被这一个坑祖宗的研发过程搞垮的制药公司不计其数。与是Pearson说了,我能不能直接pass研发过程,绕开FDA这个小祖宗。灵感乍泄之后,他将Valeant的商业模式定位为:不研发,只销售,不搞开发创新,只抓渠道建设,硬拼FDA这种炮灰送死的活还是让其他的公司去干。
 
于是Valeant开始大肆买药买专利,那么怎么样最快最有效率地买到大量的专利呢,很简单,大规模收购生物制药公司,尤其是买竞争对手;但是这个需要天量的流动性(钱的学名)的支持,没钱咋办呢,很简单,去花街要。通过诸如悲情小比尔这样的钱袋的资助,Valeant开始了疯狂的血拼购物。这个过程其实进行的很自然,因为Pearson本人即是制药公司收购界的行家老匠人。
 
在这种模式下,Valeant的杠杆率越来越高。不断蛇吞象去收购几十亿美元的新药,要知道这家公司在2010年市值才20多亿美元。到了2015年,Valeant的高杠杆魔术开始消失。一开始是当时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宣布将打击高药价,导致在接下来5个交易日公司股价暴跌31%。但真正杀死股价的是做空机构Citron的报告,宣称公司财务造假。2015年10月,红杉基金跑输了标普500达到17.47%,背后原因正是第一大重仓股Valeant的股价开始崩盘。
 
但是作为价值投资者,红杉基金并没有卖出,他们选择相信公司CEO Michael Pearson,并且在暴跌中加仓买入。他们成为了Valeant最大的股东,持仓达到了总资产的32%。之后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Valeant成为了华尔街著名的失败投资案例,红杉基金将在8个月之后清仓这只股票。另一个受伤的人,当然是比尔.阿克曼(关于他,我们找时间单独写写康宝莱案例)。那一年,红杉基金下跌了26.7%,而标普500上涨了4%。他们的管理规模也从90亿美元缩水到50亿美元以下。
 
最后的思考
 
集中还是分散,取决于每个投资人内心相信的东西。本文的确有一句话非常深刻,没有人通过长期持股实现暴富。我发现,一般都是通过集中投资(甚至加杠杆),完成财富的初步积累,然后再通过分散投资维持财富的持续增长。
 
但另一方面,集中投资代表较高的风险暴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研究上投入的“沉默成本”。很多时候,我们研究公司的时间越长,否定这家公司的成本就越高。集中和分散本无对错,重要的是保持客观。本文提到的制药公司Valeant,其实如果我们看资产负债表,就会发现这家公司高杠杆的问题。我很难相信巴菲特亲手选定的门徒比尔.鲁安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背后或许还是在于他们持仓太大,屁股决定了脑袋。之后的每一次研究,都会让他们倾向性从正面角度去看问题。这恰恰是价值投资者的大忌。
 
每一天,我们在心中把组合归零,反思如果我全部持有现金,这些公司是否依然是我愿意持有的。通过完全的客观,来摆脱自己的盲点。
话题:



0

推荐

朱昂

朱昂

89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点拾投资创始人,专业投资研究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