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点拾导读:疫情就像一个蝴蝶效应,在加速许多事情的进程。关于疫情的影响,我们总是看到各种各样的碎片化信息和思考,但很少有人能将疫情对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投资策略的影响结合在一起。今天强烈推荐这篇来自好友季鹏的投稿,从一个宏观策略的角度,把对宏观和资本市场的影响都讲清楚了。
 
作者:季鹏,CFA、FRM、华宝基金基金经理
 
历史只有在回顾时才有意义,而且永远不会有最后定论。 ------亨利.基辛格
 
本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目前疫情发展和各国应对
 
第二部分:深远的国际关系影响
 
第三部分:对宏观和投资影响
 
第一部分: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却因一个COVID-19而加速。
 
1、海外疫情迅速扩散、趋严的管控、以及各国超预期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
 
离上篇文章已过两个星期,这两周还是发生了很多事情。首先讲讲好的消息:
 
G20会议之后各国陆续出台了强力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特别是中美领导人电话之后,国际医疗资源的运输也基本畅通了,中方对外提供的大量医疗物资意义非凡,世界工厂正在全力生产医疗设备和物资,缓解欧美物资短缺。在经历30%的股市下跌之后,美国政府迅速出台了历史上最强的刺激政策来对抗可能到来的经济衰退。有人说这次疫情对全球的经济冲击类似1929年加二战,经济短期的下降速度超过1929年的同期,而对社会的全面管制和医疗人员的动员只有战时可比。这次欧美等国出台的对冲政策还是比较及时的,现在欧美等国全民在家和生产停滞,只有依靠财政补助和印钱勉强支持。我再重复一遍上篇文章的一个重要推断:救人才是救市,而且越快救人才能越快救市。只有疫情传播的途径被大幅减少,人民减少恐慌,经济活动才能较快回升。相比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容易达到的边界而言,行政和医疗能力的提高是存在客观条件的,各国情况不尽相同。
数据来源:中金公司
 
美国这次刺激力度超过08年,美联储不仅迅速将基准利率降低到了接近于零,还声称准备将为市场提供无限流动性和QE;同时,2万亿财政刺激也快速出台,包括对居民的现金补贴和失业保险,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和协助,以及对医疗系统的财政补贴。看似突然,如此周密和庞大的计划能快速出台并在两院通过,还是能感觉到美国政商精英的效率。展望未来,随着疫情的持续,全球财政货币化将不可避免。
 
中国政府预计目前也会在保增长、保民生方面出台一些刺激政策,目前货币政策已经先行,随着两会的召开,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将进一步明确,但是有一点肯定的是,新老基建都会发力,而长期政策将更加支持新基建中的科技、工业、消费等领域,保持适当政策定力,避免出现短期过快过猛的政策刺激仍是最优选择。
 
再简单谈谈疫情方面:
 
国内方面,疫情控制得到了更进一步巩固
 
截至本周末,国内确诊人数已经低于5000,除湖北以外,其他省市只有零星本土确诊,除武汉以外,包括湖北省其他地方都放开了交通。目前防疫的重点已经从对内防控转向到防止外部输入。随着大量海外人士的回国和较高的携带病毒比例,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防控形势压力仍然较大;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无症状病毒携带者。近期经济活动明显增加,但是戴口罩和适当减少人员密集接触仍有必要。
 
海外方面,欧洲形势严峻,美国确诊人数快速上升
 
欧洲和美国都开始进行了更加严格的人员管控。意大利和西班牙目前都超过10万人确诊,而法国和德国也将很快超过这个数据,而且总体确诊数据并没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各国医疗资源的充足水平决定着重症患者救治的状况,特别是意大利和西班牙医生护士确诊比例较高,缺乏足够的防护。基本上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疫情都已经超出了医疗资源服务的负荷,其如此高的确诊死亡率显示着其医疗资源的短缺和救助对象的区别选择。虽然欧洲主要国家都在进一步加强管控,但是仍存在低强度的人口流动和口罩不普及。很大一部分的轻症患者仍然在家隔离自我康复,而根据经验,70%的感染都来自社区感染,而无力收治轻症患者将很容易感染家庭其他成员。种种观测分析,即使是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德国,也不是期望如武汉一样快速控制传播和救治人员,其目前的政策仍只是期望减少扩散速度,平滑患者过快上升的压力,避免医疗资源的挤兑。我之前本以为英国会开始避免herd immunity(群体免疫),但是实际情况可能还是迫不得已之下的被动防守,欧洲等国的行政手段很难短期快速阻断病毒流转,而如果未来再次过早放开管控,结果最后还是容易变成达尔文似的自然选择。中国进行了歼灭战,欧洲已经打成消耗战了。
 
美国确诊人数已经超过30万人,本周随着快速检测的展开,基本保持着每天2到3万的确诊人数,美国的确拥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经济实力,但目前由于COVID-19已经在全国普遍扩散,而且像纽约州等地区确诊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实际潜在感染人数仍然可能很大。
 
非洲、印度、东南亚、美洲等地区的疫情蔓延和人员隔离在这周也已经开始了,而这些的欠发达和人民密集地区无疑将是新一轮疫情发展的区域。虽然我们面对美国快速上涨的确诊人数有些担心,但是至少数据越来越透明可知并显示出其医疗实力,而这些欠发达地区不透明和不可知才是可怕的。一想到有些国家平时街道上密集的人口和卫生条件,就有点不寒而栗。面对可能到来的这一情形,最近几天IMF在积极行动并呼吁。
 
2、怎样才算疫情的拐点
 
观察了很长时间各国的措施和行动,我预测中国这次国内控制COVID-19的成功范例,欧美国家都无法完全实现。从结果上讲,中国的措施在两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结果,快速阻断了病毒从武汉向全国各地传播的途径,保护了其他大部分国民,也避免了进一步的恐慌;第二,轻重患者得到了良好的救助。湖北的人口数量和意大利大体相同,师傅结果会一样?不能轻易下结论,除了隔离和戴口罩之外,最大的差别,武汉战疫的成功关键还是集全国力量支援和救治,全国五万优秀的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充足的装备和良好防护。这种大规模的专业人员支援和物资调动是任何单一欧洲国家无法比拟的。能力不同,自然不能要求拥有相同的结果。
 
疫情的拐点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新增确诊人数的大幅度减少;第二、是社会上的存量规模(包括确诊以及潜在的病毒携带者)已经到了一个可控的较小数量,患者的康复得到了较好的确认。乐观讲,达到第一个是容易的,但达到第二个并不容易,因为一旦轻易放开管制,一定数量的病毒携带者就可能继续引发疫情的二次复发。在缺乏足够的医疗资源的背景下,那些在家隔离的轻症患者真的在家隔离了吗?同样,也很难知道康复的患者存在是否复发。所以,越大的患者数量就意味着越长的救助时间和越大的潜在病毒携带者和范围,就意味着更长时间的经济停滞。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在肯定我国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效果之外,也要站在他国的角度,从其社会组织、文化、国力等等方面的现实条件加以理解,毕竟,我国的体制和东方民族的性格并不是多数国家可以复制的。英国人与生俱来的理性和孤独、德国人的严谨、意大利和西班牙人的热情奔放、法国人崇尚极度自由的精神,这些生活文化习惯是不可能短期改变的,而这些民族特性在应对疫情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从日本、韩国、新加坡到我国,东亚民族的自律、勤劳、纪律性无疑有利于我们抗击新冠。此外,各国的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医疗资源也天差地别,有一个假设,以中国人均GDP划线,世界其它在此之下的多数国家,恐怕都没有足够的经济和医疗卫生手段来应付疫情的大范围爆发。
 
3、疫苗的开发
 
COVOD-19的绝大多数患者症状都不明显并可以自我康复,而重症患者往往都出现较急迫的呼吸困难,特别对于抵抗力不强的中老年人而言,容易引发其它并发症,及时救治重症患者非常必要。不仅需要呼吸机,还需要其他一些药物的对症下药,这就既需要充足的装备和药物、也需要有经验的医护。在国外一些严重地区,对老年人的医疗救治就显得很困难。目前,还是缺乏特效药,更多对于疾病的控制还是要从疫苗开发的角度来切入。
 
现在中美都在积极开发COVID-19的疫苗,最快情况下,从三月初计算,三期临床完成也需要一年到一年半时间。RNA疫苗开发并不容易,比如艾滋病病毒就变异性特别强,但是甲流乙流也是有相应疫苗的,开发出来还是有希望的,主要集中于集中技术路线:mRNA疫苗、腺病毒、减活灭活疫苗、还有就是组分疫苗。mRNA疫苗技术是目前比较前沿和领先的,近年受到了很多关注,美国Moderna这次就采用了这一路线,美国政府目前正在快速推进临床实验,但全球范围中到目前为止,mRNA这个疫苗技术路线还没有特别成功的经验,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观察。减活灭活疫苗的开发首先要对冠状病毒的机理了解,这个条件暂不具备。组分疫苗技术因为新冠病毒表达性较少,目前也没有应用到新冠疫苗开发上来。此外,目前我国的陈薇院士团队采用的是相对成熟的腺病毒疫苗路线,并且其之前已成功开发出抗埃博拉病毒疫苗。
 
第二部分:深远的国际关系影响
 
1、疫情引发了国际政治和经济深层次问题
 
这次疫情将深远影响世界秩序,他不仅是短期对以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和全球化的一次冲击,也将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时间深远地影响着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这次疫情不仅阻断的国际人员流动,也渐渐地在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种族之间产生了隔阂。毋庸置疑的,在对抗疫情的战斗中,新自由主义开始衰退,而各个国家不在不同程度的加强对内管控。
 
这次新冠疫情的对经济的影响既不是战争,又不是传统的经济衰退,它是起因是一次影响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传统的货币财政类的对冲手段效果有限,这就一方面一方面考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同时对社会管理进行一次检验。短期来看,全球经济陆续进入停摆的状态,二季度美国经济仅单季同比下降25%-30%是比较中性的预测,而是否延长紧急状态还需要看最近的美国疫情发展,而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确诊人数快速增加,世界范围内经济停摆时间正在延长。
 
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历经了十多年的经济复苏之后,困扰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国的本质问题并没有改变。即国内方面: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和缓慢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国际方面:落伍的传统国际秩序和权利与各国综合实力变化之间的矛盾。而疫情的突然到来,短期引发了这些矛盾的集中爆发。目前各国面对的主要压力表现为:对内方面,经济停摆带来的失业,持续时间过长不利于社会稳定;国际方面,传统主导国际权利的欧美国家,在面对突发疫情的冲击下,并没有拿出与之相对应的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相比而言,东亚各国的组织和生产能力更胜一筹。而基于综合国力变化的国际权利冲突和摩擦势必将在未来国际关系中越来越多的展现出来。
 
目前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要好于08年,但是部分行业和企业的债务杠杆较高,特别是油价大幅下跌之后,直接冲击油气行业;而随着疫情的延长,航空、旅游、消费等企业都面临现金流断裂和债务危险,财政救助也只能解一时之困。美联储的积极作为将能很大程度上阻断经济停牌转变成债务危机的途径。国内经济走弱和失业加剧也恶化了各国温和派的政治空间,同时,那些越早采取强力措施抗击疫情的政治领导人,其民意支持度上升越早。
 
过去二十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东西方国家之间的生产力差距的缩小,世界总体格局是淡化意识之争,共图经济发展。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组织,其存在的合法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精神和理想层面上的高尚目标和信条;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民众福祉。好的状态下,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这次对待疫情的态度和能力却照出了各国的真实面目和能力。我国政府在认识问题严重性和面对疫情的形势下,举国战疫,阻断病毒传播来保护大多数公民,又尽力照顾每一位患者,这些都赢得了民心。相比而言,那些奢望群体免疫和无奈忽视老年人生命和医生防护的国家们,其长期宣扬的仁爱平等自由的价值观正接受考验。
 
2、欧美各国忙于抗疫,国际领导力缺位
 
为了遏制新冠的蔓延,目前欧美国家也慢慢认可和部分实践我国的做法,但为了早日战胜疫情,就需要全球在信息和技术的共享、物质的生产和运输、财政和货币的协调等方面行动,这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强有力的领导和各国的通力合作。目前的现实状况是,面对危机,原先充当全球领导者的美国却出现了自身意愿和能力的缺失,这无疑是全球各国和美国自己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虽然这个事件并不能像英国在1956年苏伊士事件之后迅速失去其全球领导地位,但是这的确将迫使美国必须重新审视它这几年的外交政策,慎重使用国家实力投入方向和国际影响力,并在G2、G8、G20之间进行有效协调。特朗普总统上台之后,从欧洲中东的军事收缩,以及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摩擦,以及明确奉行的“美国利益优先”的政策,不仅造成了俄美、中美之间,也造成了其与盟友之间的巨大隔阂;另一方面,“马基雅维利”式的内外交政策,使得美国越来越背离其传统倡导的人文理念,不得人心、失道寡助。重新掌握领导力,就必须在战胜国内疫情和协调全球战胜危机等方面积极作为,有所成就,中国目前无疑部分获得了这种影响力。
 
为了对抗疫情,从中国到欧美,各国经济和民众都忍受了巨大的牺牲,随着时间越拖越久,社会期望和民众愤懑都无疑在增加。如何维持公众对政府和社会其他群体的信任,以及对国家的信心是当政者必须认真思考并需要找到现实解决之道的问题。积极来讲,如果政府能表现出强有力的对民众和经济的保护能力,这无疑是一种无形中提高国家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良好时机;反之,如果在抗疫过程中表现的只是推诿和低效的国家和行政能力,民众的不满就很难平复,就存在被政客和媒体利用,并意图将本身的失误推诿给别国的可能,这才是我们未来一阶段中国在国际舆论战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如何引导舆论的发展和走向将直接影响未来的中美关系。看的远一点,疫情的经济冲击终会过去,而西方未来疫情的政治化趋势势必抬头。
 
3、这次疫情是对各国综合实力的检验、新自由主义减退
 
前阶段,日本学者加谷珪一撰文谈到中国将是一个“绝对不可与之开战”的国家,说到抗疫过程中所展现的能力与其战争能力是高度一致的。通过此次危机处理,向各国发出一个信号:即中国与美国一样,是具有强大能力的国家。随着社会管制的加强,无形中在世界各国对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的强力冲击。“开放社会”在面临危机时有些力不从心,而拥有巨大权力的政府更要谨慎地使用这种权力。
 
4、中美物资运输和舆论战同时加强
 
从历史经验来看,多数国家在经历了大灾大难之后,都往往会趋向于保守。在面临物资短缺的背景下,美国对进口中国产的医疗设备物资打开绿灯,而我国政府更迫切需要在此过程中加强两国的互信合作,为疫情之后的两国关系营造良好环境。在抗击疫情和经济衰退形势面前,斗则两害,合则两利。过去两周各国政府官员之间的唇枪舌战都在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
 
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和进一步对抗,双方还是需要理智地加强沟通和互信,团结友好人士。在美国日益担心其领导力衰退的今天,中方或许仍有必要重申:在确保国家核心利益以外,不谋求挑战国际秩序,不谋求取代美国在世界事物的领导地位这些传统信条;同时,在这场力量展示的过程之中,也要明确告知美方未来不要过度挤压中方的善意和发展空间,过分遏制将只能适得其反,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高度工业化和强大社会组织的国家,中国政府在摆脱贫困、控制民族主义情绪以及谋求和平发展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如何应对可以预见的无理指责是需要智慧和手段的,对待病毒起源这些大是大非问题上是不能含糊的。
 
本周外交部记者会,几乎每一场都在回击西方媒体的质疑,例如:
 
4月3日,我们不会把它(协助外国抗击疫情)用作什么地缘政治武器或者工具。
 
4月2日,中国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做到了公开、透明和负责任。
 
4月1日,认证标准差异不应成为抗疫物资合作的障碍。
 
3月31日,说风凉话指责中国外援,无益于国际抗疫合作。
 
未来世界科技争夺将更加激烈,疫情发生更加证明了谁掌握了信息和医疗技术的制高点,就掌握了未来。传统的大规模生产能力是需要良好的基础建设,足够的产业工人、完善的配套产业和广阔的市场。现在还要加上一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即政府和民众在紧急状态下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第三部分:对宏观和投资影响
 
1、对国内宏观经济的一些影响
 
疫情冲击将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必须对许多投资的前提假设进行重估,特别是对我们传统的消费、工作、旅游、娱乐、交际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微观上对行业和公司的选择要评估这些假设。
 
1、 国际部分产业链脱钩继续。不仅对高科技产品,还包括对医疗、生活必需品都开始生产过程追求本土化、短距化。
 
2、 生命医疗和技术加大投入。新冠、非洲猪瘟等问题的扩大,使得人类社会对生物安全需求日益加大。
 
3、 科技改变工作生活。5G、远程办公、网络购物、信息技术服务等需求加大。
 
4、 企业和个人更加重视现金流和储蓄,减少非必要开支。
 
2、国家主导的非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将进一步加强
 
A股自上而下的宏观策略分析,在我看来,主要还是分为两个流派(我叫市场经济派和政策派),背后是两种深层次思路在起作用。一种叫做西方经济学(以市场周期主导),一种是政治经济学(以计划经济和政策干预为主,对产业政策影响巨大),讲到这里,你觉得A股更像那个?A股当然是两者都有,有时候中央的左手力量强一些,有时候右手强一些。顺周期的时候市场规律为主,逆周期的时候多想想计划经济。从基钦周期到朱格拉周期,每到一定时间拐点,周期的吸引力就会强烈地吸引着市场做周期往复,这个时刻往往是宏观分析作用大于微观;而美林时钟转到衰退的时候,以强调宏观调控的凯恩斯这个时候就不会视而不管,他一定会逆向调控,平滑周期,这个时候你会看到新的刺激、产业政策。流动性泛滥背景下,催生很多主题和风格投资。什么时候大盘股相对表现好一些,什么时候小盘股表现好一些,都是这两只手在起作用。全球化红利过后,世界无疑将面临一个更加封闭和保守政策的回归,如果经济恢复程度有限,那么国家主导的非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对微观的干预将更加频繁,未来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的国内政策倾向于信息技术、工业化升级、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等领域。
 
股市长牛这个问题要还是要多看上市公司的质量,少想结果。国内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些偏差,我们一讲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就似乎将其等同于股市可以只涨不跌,十年长牛之类的。实际上,放眼全球,股市能保持几十年震荡向上的国家只有美国,这是一个很严肃客观的问题。因为我们学的金融学就是美国的金融学,就潜意识认为股市就应该那样,但股市长牛在世界范围内不具备普遍意义。实际上,没有能在全球市场持续盈利的上市公司、没有引领科技和模式创新的企业,谈股市长牛是很难的,更何况高波动的流动性和风险偏好还很大程度影响市场。日本股市在90年代之后失落了二十年,最近几年才有所好转。我在欧洲留学的时候,英国富时就六千点,快二十年后这轮高点也就七千点,最近又跌了下去,法国和德国指数波也大同小异。所以,最终支持股市长牛的还是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和市场空间。有国才有股市这句话,往大了讲,是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安全保障,使得上市公司可以平稳运营;更深入的解释是,只有那些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企业可以享受到我国这么多年不断扩大的市场以及全球化红利。没有国家经济发展,企业市场很难快速增大,而由于不同行业的盈利持续性完全不同,享受这个市场的红利也不同,这不是一个普惠制的概念。所以,长期来看,行业组合的结构要比指数更加重要,消费医疗股票长牛股相对多一些。
 
3、极端市场下考验的是每个人的信仰和价值观
 
最近学习了几位国内大佬和同行的路演访谈,惊叹于人家对股市和人性的深刻理解。面对二战之后最大的短期经济冲击,有些人乐观,有些人悲观一些。成长股投资、价值股投资总有顺手不顺手的时候;投资投机有时也傻傻分不清楚。有时觉得A股基金经理真难,不仅要考验投资者的价值观(近期几位出色的基金经理几年前都似乎有过苦闷的时期),在金融危机等极端时刻,你最后组合里的持有什么持仓品种,你怎么看待市场和未来,还关乎信仰问题。这都是无法讨论明白的问题,但是我还是认同我一位基金经理朋友的一句话:“所有善意长期终会带来回报,策略和投资也是一样。”
 
展望未来的国际关系,在人员流动和产业链高度国际化的今天,面对疫情,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也从来没有像现在那么深刻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国际社会只有放下成见,协同努力,才能更快地战胜疾病。近期最值得歌颂的是,无论是在武汉,还是意大利西班牙,在疫情面前,我们都能看到,很多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救人的医护工作者们,闪烁着最灿烂的人性光辉。
 
声明:本文仅代表本人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
话题:



0

推荐

朱昂

朱昂

89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点拾投资创始人,专业投资研究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