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到今天,也就不过20年出头的历史,依然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从经济的发展阶段来看,当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后,普通大众的理财需求会越来越强,也将迎来资产管理行业的春天。最终,任何一个国家的资产管理规模都会和其GDP总量匹配。那么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规模体量也会达到这样一个数量级,长期看会出现一批全球规模排名前列的资产管理公司。
 
作为国内头部资产管理公司,嘉实基金近期进行了一次嘉实新十年的投研战略升级。从资产管理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出发,布局符合新时代投资框架和用户需求的产品。点拾投资将在未来几个月,为大家带来嘉实基金资深基金经理和高管的访谈,开启一场《布局下一个十年》的系列对话,我们会从各种风格迥异的投资框架,看到不同基金经理背后的投资哲学,以及嘉实基金在主动管理产品的全面布局。
 
嘉实基金归凯:质量重于估值,长期重于短期
 
导读:嘉实基金的归凯是A股市场上的大满贯基金经理,也被许多人称作“成长一哥”。他在2018年12月4日接手的嘉实新兴产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获得了166.51%的收益率(数据截至2020年10月13日)。他从2016年3月开始管理被称为嘉实“长子”的嘉实泰和混合,经历了几年的牛熊切换,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获得了176.91%收益率,年化回报高达24.7%(数据截至2020年10月13日)。
 
我们认为,归凯是一个比较正统的价值成长基金经理,但不是大家通常意义上认为的A股典型成长股基金经历,归凯的成长投资更有外资风格。A股投资者经常把成长股投资和主题投资、科技股投资、高换手率联系在一起,而归凯是那种希望寻找到市场上前1%的高质量成长股,这种选股逻辑更类似于海外教科书的成长投资框架。
 
归凯的投资框架简单用12个字概括:先质量、后估值,先长期、后短期。高质量是持续成长最重要的因素,有了高质量后,再去结合估值,但估值不是最重要的维度。估值的核心是DCF现金流折现,估值不能不看,也不是简单地看静态的市盈率,这一点对于成长股投资来说更为重要。归凯把长期驱动因素放在第一位,基本上不碰短期有“催化剂”,但长期基本面并不好的公司。
 
我们也看到,归凯属于换手率比较低,持股周期较长的成长股基金经理。正是因为从长期持股出发,归凯选股的标准也比较苛刻。他认为只有极少数的公司才能成为优秀或者伟大的企业,自己也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寻找这些稀缺的伟大公司上。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归凯的投资“金句”:
 
1. 我的投资理念很简单,就是寻找最优秀的公司,看重可持续成长
 
2. 我的选股原则就是12个字:先质量、后估值,先长期、后短期
 
3. 做投资,是把一个公司中长期的基本面放在短期的边际变化之上,而不是本末倒置,去买短期的催化因素
 
4. 投资的出发点是,挖掘这个时代最伟大、最优秀的企业
 
5. 我在投资领域会围绕四个领域展开:大消费、大健康、大制造和科技创新
 
6. 成长和价值并不矛盾,只要是基于公司基本面的投资,看公司的DCF现金流折现,那都是价值投资
 
7. 我认为市场上真正能够长期创造卓越价值的公司非常稀缺,可能就1%的公司可以成为伟大的公司,2%到3%的公司会成为优秀的公司
 
8. 我目前管理组合的方式和最早管理一个亿的方式是一样的,我的换手率一直很低,不太会受管理规模的影响
 
先质量、后估值,先长期、后短期
 
朱昂:能否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投资框架?
 
归凯 我的投资理念很简单,就是找最优秀的公司,看重可持续成长。
 
我的选股原则就是12个字:先质量、后估值,先长期、后短期。
 
展开来说,先说说为什么质量在先,估值在后。我觉得投资肯定不是炒来炒去,不断在估值中做切换。投资的出发点是,挖掘这个时代最伟大、最优秀的企业。在高质量的基础上,去评判估值隐含了怎样的预期回报率,以及这个回报率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
 
评判一个公司的质量,是我投资框架中的核心部分,这个评估又分为3个维度:
 
1)这个公司是否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好的商业模式能够让一个企业不断长大;
 
2)这个公司是否有强大的护城河或者核心竞争力,护城河是在变宽还是会被削弱;
 
3)这个公司的成长,是否符合大的产业趋势。
 
其他还包括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等等,我把上述因素统称为“慢变量”。
 
一家公司长期的成就往往更多是由这些“慢变量”决定的。而像行业景气波动、投资时钟等“快变量”更多是对公司阶段性的股价表现产生影响。
 
再来说说为什么要先长期,后短期。投资要赚长期的钱,这是一个很简单朴素的道理。我不太会去买一个长期很一般,仅仅短期有催化剂的公司。我做投资,是把一个公司中长期的基本面,放在短期的边际变化之上,而不是本末倒置,去买短期的催化因素。把长期问题想清楚了,再看短期的因素,这样可以显著提高胜率,投资效率也高。长期优质的公司,即便没有短期的边际变化,买了最多是输时间,大概率不会输钱。
 
朱昂:能否讲讲您觉得哪些属于比较好的商业模式?
 
归凯 商业模式反映了企业在产业链上的生存状态。总的来说,好的商业模式下的企业应具备定价权和良好现金流,产品或服务对客户有较高的粘性和转换成本。另外就是企业应把过往的积累转化为未来的竞争力,而不是有被颠覆的可能。
 
商业模式也跟行业的“出身”相关,有些行业不同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比较明显,这就比较容易建立起龙头企业的壁垒,比如说消费、医药、软件互联网这些行业,不同公司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明显,这类行业中的公司容易做到差异化定价,产品长期都是涨价的,属于通胀模型,也会比其他行业更容易出一些大市值公司。相比之下,像一些偏周期的制造业,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难以形成壁垒,价格随供需格局波动较大,且价格竞争激烈,属于通缩模型,业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也难以保证。
 
从经济发展趋势出发判断长期
 
朱昂:您的投资是“先长期、后短期”,看重长期的产业趋势,那么如何判断出哪些是长期产业趋势呢?
 
归凯 当我们客观评价事物时,经常会发现判断长期会比判断短期容易很多。我们以中国的发展模式为例,站在当下看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肯定会和过去20年不同。过去20年是重工业的时代,依靠房地产和基建来驱动经济发展。今天,我们看到重工业模式的投资效率不断下滑,传统模式难以为继。未来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内需消费和科技创新。有了这个长期的结论,我们做投资就有了指导意义。我在投资领域会围绕四个领域展开:大消费、大健康、大制造和科技创新。
 
比如说消费,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3-4倍,今年内需市场的体量可能要赶上美国了,体量庞大。正如我前面提到,消费行业属于通胀模型,具备长期成长性,拉长时间看会带来很多投资机会。
 
比如说医药,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很快,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有差不多2.5亿。而且人们为健康长寿买单的诉求排在了所有需求的前面。从供给端看,医药的创新永远无法满足人类对健康的不断追求,行业本身的技术升级是没有天花板的。全球市值前100的公司中,有大约16家是医药公司,其中超过10家公司的市值在1000亿美金以上。
 
再说科技,中国未来要成为真正的一流强国,一定要靠科技驱动。我目前更看好以软件和互联网为代表的“软科技”。科技投资也有自身的产业规律:每一轮技术创新周期先是硬件的基础设施和产品创新,然后是软件应用,最后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科技股投资,需要和技术创新周期契合,效果才会比较好。
 
最后我们聊聊制造业,制造业是中国实体经济的基础。由于制造业有通缩模式的特征,许多制造业企业的增长是阶段性的,这里面就要去区分哪些制造业的企业能够实现更持续的增长,这需要对产业发展及产业景气变化有深入敏感地判断。
 
成长和价值不矛盾
 
朱昂:您是一个具有成长风格的价值投资者,您怎么看成长和价值的区别?
 
归凯 成长和价值并不矛盾,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成长投资和价值投资,都是广义的价值投资,只是不同的估值和成长性匹配度。
 
只要是基于公司基本面的投资,看公司的DCF现金流折现,那都是价值投资。我觉得如果要分类的话,应该分为深度价值(deep value)和价值成长。深度价值更强调估值的均值回归,或者股票价格远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更注重股票当前的低估值。而价值成长其实看重的是企业的质量和长期成长性,赚取企业业绩增长的钱。
 
我做成长股投资,比较关注成长的内生性、持续性和确定性,会更多从动态角度看估值的合理性。对估值也有严格的考量,并不会因为成长性好就可以纵容估值。
 
朱昂:相比我们认为的传统意义成长股选手,您的换手率很低?
 
归凯 我认为市场上真正能够长期创造卓越价值的公司非常稀缺,可能就1%的公司可以成为伟大的公司,2%-3%的公司会成为优秀的公司,绝大多数公司是比较平庸的,甚至还有一些是毁灭价值的公司。
 
投资不是炒来炒去,我们的初心是找到极少数的优秀公司,并且长期持有。这样的初心会让我们选股的标准非常高,标准高了就自然不会轻易出手,对待每一个投资决策都极为慎重。
 
投资不仅仅考验我们的认知,也考验心性。既要坚持正确的事情,也需要对自己的错误及时反省,如何把握其中的平衡很重要。我的理解是,买股票要从长期出发,那么短期如果不涨甚至下跌,只要长期逻辑没有发生变化,那就必须坚持。相反,如果我们的个股选择判断错误,也需要反省。我愿意多接收负面的声音,但不太会被市场的情绪过多影响。
 
朱昂:我发现您买的中小市值成长股占比很多,但过去几年小市值因子表现很差,这意味着您的超额收益很大,您觉得自己是如何真正找到具有成长性的中小市值企业?
 
归凯 我做了快13年投资,对于许多行业和公司的研究都有一些积累。我觉得通过不断的基本面研究,认知是能伴随时间而积累起来的。这就像艺术品鉴赏一样,看的东西多了,时间长了,品味自然就会变得更好。
 
我看公司,希望把握一些最本质的要素,包括企业家精神和公司文化都是我特别重视的。全球最伟大的公司,都是特别注重公司文化的。
 
从归因分析中也能看到,我的超额收益主要来自个股选择,行业配置的贡献很少。
 
通过国际比较,前瞻挖掘“灰马”
 
朱昂:您的组合里面不完全是大白马,还能提前市场挖掘到一些“灰马”,这类公司您是通过怎么样的研究发现的?
 
归凯 我经常会做一些国际对比,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找到能够在中国出现的投资机会。举个例子,从公开数据能看到,我比较早重仓了A股的检测行业龙头企业。这个行业从海外视角看,具有两个特点:1)企业的生命周期很长,海外的龙头企业都有百年历史,是真正的“时间的朋友”;2)这是一个关于公信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的品牌壁垒很高,能够伴随着时间扩张。
 
当时我研究海外的检测龙头企业,发现这些公司的增长只有个位数了,但是还能获得30倍左右的估值,本质上就是给企业的可持续性一种溢价。我们用DCF去算的话,这类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时间会很长,对应估值模型中“永续增速”这个因子给的较高。
 
在中国,检测行业的增速是GDP的一倍,龙头企业的增速比行业更快,过去10年的收入平均增速在25%左右,属于被大家忽视的高增长行业。从竞争格局看,这个行业虽然集中度没有那么高,事实上易守难攻,小公司要弯道超车很难。这意味着龙头企业的护城河比较深。
 
我在2016年开始投资这家公司也是经历了比较曲折的过程,中间也有过困难,但一直跟踪验证持有到现在,对人性还是有些考验的。
 
朱昂:目前您管理的规模已经到300亿左右了,随着规模变大,您管理组合的方式有变化吗?
 
归凯 我目前管理组合的方式和最早管理一个亿的方式是一样的。我的换手率一直很低,在选股上,我一直用很严格的标准,关注公司的长期质量。我的收益率并不是通过高换手率实现的,因此规模的增长在交易层面对我影响并不是很大。
 
我早期是管理QFII组合的,这段经历对我的帮助也很大。QFII组合对基准要求比较高,需要对各个大行业都有所认知。所以我投资的覆盖面比较广,不过度依赖某一两个行业。
 
我一直不希望组合过于极致,过于极致会导致波动太大,持有人的体验也会不好。我的组合一直比较均衡,希望长期排名能够靠前,不刻意追求短期表现。
 
朱昂:您怎么看估值?
 
归凯 我觉得估值最终还是看现金流的折现。估值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科学部分和企业的长期基本面有关,艺术部分和市场风险偏好、大类资产比较、市场流动性有关。但我们认为科学部分,即企业的长期基本面,是资产评估的基础。
 
我会通过DCF现金流折现模型去看一个企业的隐含回报率。用了这套体系,会发现A股市场真正适合用DCF现金流折现模型的公司不多。我会根据组合里面不同公司的风险收益比,进行一些动态的调整。如果持仓个股确实出现了明显的泡沫化,我们也会兑现。
 
坚持长期的背后是相信常识
 
朱昂:坚持长期是反人性的,您如何能够坚持从长期视角出发?
 
归凯 投资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寻找商业模式好且是其所在领域内最优秀的公司,因为长期大牛股就是这类公司。当我们理解了这个世界的一些常识后,就会发现也没有那么困难。像二八规律是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最终能创造价值的一定是少数公司。假设今天有100个人都各自成立一个公司,到最后真正能成功的,可能也就一两个。我们做投资,尽量去找到这些极少数的优质公司,大部分公司短期的波动都是噪音。
 
我们投资一家企业,初心是找寻有时代感的伟大企业,追求较高的长期复合回报。我们做了那么多深度研究,肯定不是想赚个20%到30%就走了。我们的目标是追求年化20%的复合回报率。这个复利不是通过低买高卖交易出来的,而是长期持有优质公司,享受公司的价值成长。
 
朱昂:在您的投资生涯中,有什么飞跃点或者突变点吗?
 
归凯 我自己觉得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很难说哪天突然顿悟了,而是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投资框架。一开始做投资的时候,虽然知道要选择长期高质量的公司,但也会阶段性参与短期的机会。随着从业年限的增长,逐步理解到短期的择时是不可持续,也无法把握的。渐渐地,我的投资框架就演变成今天的模式,组合里面60%到70%都是长期的战略性资产,另外有30%是阶段性高增长的资产。
 
朱昂:如果不做基金经理,您会做什么?
 
归凯 我内心非常热爱投资,如果不做基金经理,我可能会做一个自由投资人。多出去走走看看,开阔一下视野,每天再花一些时间研究长期看好的公司,以一种更自由更本质的方式,将自己的生活和投资融合在一起。
话题:



0

推荐

朱昂

朱昂

89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点拾投资创始人,专业投资研究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