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文 | 朱昂
导读:前几天我们这个行业被刷屏了一篇文章:“研报发布与股票回报:我终于明白自己为啥赚不到钱了……”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就是看研报赚不到钱,研报发布基本上是反向指标。新财富分析师没有多大价值。研报推荐的公司市值越小,越需要谨慎对待。
坦率说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些哗众取宠,研究报告真的没价值?分析师的价值又在哪里呢?毕竟和分析师一起工作了那么多年,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统计性误区
读书的时候学过一句有趣的话:There is liar, there is damn liar and there is statistician。
也就是说,统计学家是比骗子更坏的人,通过选择性的抓取数据,来误导别人。而这篇文章里面的数据也有两个比较强的统计误区。最典型的就是研报发布后对应股价的表现。
根据这篇报告统计,研报发布后的100个交易日,股票会平均跑输沪深300将近8%。但是这里,作者又是如何定义研报发布时间的呢?如果我是一个食品饮料分析师,几年前我首次覆盖推荐贵州茅台,然后每年我当然会出几篇贵州茅台的报告,持续推荐。这个研报发布时间改如何计算呢?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许多研究报告发布的时间点是有固定事件驱动的。之前做《华尔街的肉》共读,里面就说过在美国,每一次业绩出台后都是研究报告发布最重要的时间点。
曾经有一个资深研究员跟我说过,财报的发布是一家公司业绩的一次考试,非常重要。但是股票就真的会在这些事件出来后,再反应吗?其实不然,这里牵涉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市场的一致预期是什么?比如当一个公司盈利超预期的时候,分析师自然会将盈利预测上调,并且大概率做持续推荐,但股价到底会上涨还是下跌呢?事实上市场的一致预期很多时候是在买方机构的心中,不是在卖方的盈利预测中。所以很多时候,即使一个公司盈利超预期,但股价已经消化了,盈利超预期后股价反而出现走平甚至下跌。
另一个统计误区是,作者说分析师都喜欢覆盖小市值股票,然后今年小市值股票都表现很差。这一点也和A股的整体结构相关。历史上看,A股投资者无论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都比较喜欢小市值的公司。一方面中国市场本来就是一个成长性股市,过去20年名义GDP以差不多15%左右的速度增长。
而我们知道,长期股市的涨幅和名义GDP增速是一致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小公司变大。我们看茅台,海康威视,东方财富,格力电器,云南白药等一批大牛股,都是从小公司变成大公司的。
另外一点是,由于A股的投资者结构以散户为主,散户由于天生比较高的风险偏好,也更喜欢投资小市值公司。关于这一点,我曾经在多篇文章中做过分析,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所以说,投资者的结构和市场本身驱动了分析师更喜欢覆盖小市值股票。我也曾经做过一个统计,A股市场80%的交易量是由市值在50%以下的公司贡献的,这点和海外市场完全不同。然而,由于今年的小市值因子失效,过去十年第一次跑输市场,所以会让人感觉分析师覆盖的许多小股票表现都不好。
研究创造价值
分析师的研究真的没有价值吗?我完全不同意。
我们一直说研究创造价值,而分析师本身的工作中一大部分就是做研究,另一部分是营销观点和沟通。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分析师的研究还是有价值的。我今天自己做研究,也会看许多分析师的报告,里面还是有许多能够给我启发的东西。我认为分析师的研究在几个部分:
1、从功能上看,分析师像一个信息汇集的转换器。
分析师能够接触到上市公司,行业专家,机构投资者等。然后能够把他们的想法,问题汇集和综合出来。所以一个好的分析师,首先需要信息处理的能力。许多上市公司管理层,自己也讲不清公司的商业模式,未来发展前景。但分析师通过和他的交流,能够把公司的许多发展战略体系性的写出来。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至少在中国,还是有很多上市公司管理层是草根出身。不像今天的美国,扎克伯格,盖茨都是哈佛毕业。贝索斯,Elon Musk也是名校毕业。他们往往表达能力都非常强。国内许多管理层都是创一代,学历没有那么高,表达能力也一般。这时候非常需要分析师做中间的信息处理。
2、从概率上说,大部分分析师都不会也不愿意去覆盖特别垃圾的公司。
覆盖很差的公司,往往会影响自己的声誉。A股今天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分析师的功能就是帮助投资者去做过滤。在海外,大量分析师不覆盖的公司是没有什么交易量的。在香港有许多老千股,根本没有分析师去覆盖,所以股价也没有机构投资者做交易,都是上市公司自己和自己玩。从这点看,其实分析师帮投资者做了过滤。而从2016年以来的个股表现看,明显分析师覆盖的股票跑赢了整体的市场。
3、我们也不能单纯将新财富分析师的价值看做股票推荐。
很多时候,真正优秀的分析师对于产业链,对于行业上下游,对于商业模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有些分析师的行业深度报告,虽然没有推荐几个股票,但我都会看很多很多遍。对于理解一个产业的帮助非常大。而这些帮助是无法从股票推荐表现中看出的。当然,还有一些新财富顶级分析师,能够约到上市公司董事长,行业顶级专家去机构客户这边路演,这种价值也无法在研究报告中体现。
所以最后说一句,投资还是要靠自己的,不能完全依靠卖方分析师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更多是一种信息的补充,给我们带来行业,公司基本面的帮助。但投资最终还是一个个人行为,不能亏了钱怪别人。最终投资是自己的价值观,方法论,和这个世界的一种结合,这也是知行合一的本质。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投资如果完全要靠分析师,那真的不如回家干那个啥;如果对股票市场抱着要发财暴富的梦,那也一定是做不好投资的。
作者交流,请加微信:dianshi830,请告知职业和公司。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