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朱昂
 
导读:在传统经济学中,贫富差距应该是被缩小而不是拉大的。越是贫穷的地方,发展的潜力越大,成本也更便宜。在20世纪的全球化分配中,我们看到新兴市场一个接一个的崛起,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差距在缩小。最佳代表性的当然是中国奇迹。
 
但是站在国家之间差距拉近对立面的,却是过去这十年二十年,同一国家内部的城市差距在拉大。这种差距拉大源于全球化分工,也将加速我们整个社会的固化。
 
以下是一些个人思考:
 
前一段父母正好回国探亲,我们趁着国庆长假的时间全家一起去了东京旅游。
 
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是非常平凡的旅游,但对于我父亲却意义非凡。
 
几乎30年前,我的父亲离开上海去日本打工,当初日本的收入是上海的大概100倍。可以说在那个年代上海年轻人去日本打工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大家往往看不清一个长期发展的趋势。许多日本打工的人最终带着几十万人民币回国,准备“养老了”。却发现手里的现金越来越不值钱。而那些国内当时的同事们,在20多年之后,收入已经快速追赶了上来。
 
那次在日本和父亲聊天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唏嘘不已。这就是过去全球收入差距缩小最好的例子。
 
事实上,自从二战以来全球经济也是这样发展的。落后国家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发达国家。
 
1950年时,意大利的人均产出是美国的33%,到了1973变成了62%。1880到1980年的100年时间里,美国各州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年化1.8%的速度在收窄。1880年的佛罗里达的人均收入是康州的33%,100年之后上升到了82%。同样的贫富差距缩小在日本和欧洲都在发生。所以我们去发达国家,感觉就是政府发了“均富卡”。一线城市也不比国内一线城市高多少,但是二三线城市的生活和收入水平都不差。
 
但是过去20年这个趋势逐渐发生变化,事实上在过去10年开始加速变化。
 
根据研究,OECD发达国家生产效率最高的前10%城市和生产效率最低的后75%之间的平均生产效率扩大了60%。一个比较重要的变化是全球化分工对国家和城市带来的巨大影响。
 
我们看中国,过去二十年中国就是一个世界工厂,但这个世界工厂内部也有鲜明的分工。东北是传统的重工业和制造业,广东是精密制造,沿海是纺织服装等等。那在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背景下,有些制造业会逐渐被淘汰,另外一些开始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自都有明确的分工,其他城市很难取代。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之前关于中国一线城市房价的研究中说过,类似于东北三省由于经济不符合新的方向,人口大量流出,竞争力急剧下降。
 
而沿海高端制造的城市受益于结构转型,人口流入,房价继续上涨。在美国,同样的事情在发生。中西部原本的制造业被中国取代,而以金融为核心的纽约,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硅谷开始在经济发展中变得更加重要。那自然而然,这些大城市人口的收入和小城市缺少竞争力人口的收入就在拉大。我们看下图发现,2000到2015年,全球大部分发达国家中,富人和穷人的人均GDP差距在拉大(除了日本和韩国)。
 
 
在这个大背景下,全球开始出现都市化特征。大都市对于经济影响的比重越来越大。
 
我们再看下图美国的例子,2001到2014年间,美国最大的四个城市区域占整个国家金融产出的比例从18%上升到了29%,占整个零售的比例从15%上升到了21%。
 
事实上,都市化的特征我们在亚洲国家特别明显。这几年北上广深对于经济占比越来越大,大家现在调研都是去大城市调研了。前几年去日本和韩国调研,也发现东京,韩城区域占据了这两个国家的大部分人口。中国未来的方向也是都市化进程加强,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比重会迅速分化。
 
 
未来的社会将更加固化。社会的固化本来就是常态,而且未来这种固化会越来越严重。拿我出生的上海来说,1980年的社会其实生活成本并不比其他区域高多少,但创造的就业机会却是比较多的。这也是为什么从1980年到今天,上海的人口至少翻了一番,伴随着的也是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小时候去虹桥的西郊公园就很远了,今天看虹桥是很近的地方。我们小时候浦东是大片大片的农田,而今天是全球金融中心。但就浦东的开发看,上海土地面积至少也增长了1倍。
 
不断增长的人口,也带来了经济的活力。人口,是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因素。
 
许多上海阿姨经常看不起外地人,却不知道她们每天晚上能开心的跳广场舞,都是因为这些外来人口在用青春补贴他们。带动了上海的房屋价格,而许多上海阿姨手上都至少有一套房子。许多人最喜欢春节时候处于空城的上海,说这才是真正的上海,也却不理解上海能有今天的经济地位,也是依靠人口数量的翻番。
 
然而,如同上次说过的,随着上海房价越来越高,已经开始阻碍新的人口流入了。现在,对于许多人来说,再从外地去上海工作已经没有太多的经济意义。人口虽然会随着经济发展持续流入,但速度会放缓,而高房价和生活成本也成为了社会固化的一堵墙。我们看美国和欧洲,虽然人口流动不受任何限制,但过去几年美国和欧洲的人口流动率越来越少。每年只有2%的美国人会跨州搬家,也只有1.5%的欧洲人会迁移。高昂的生活成本,成为了阻止他们迁移的重要因素。
 
 
最终比较可悲的就是,未来的社会一个人要改变命运太难了。
 
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出生的国家,就是出生的城市已经决定了未来的命运。小城市的人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非常困难,所有的资源都会集中进入被全球化分工明确的大城市中,包括医疗,教育,就业,服务等。当然,贫富差距的拉大未来一定是全球政治和社会体制中最不确定的因素。但是在科技带来的劳动效率提升后,中小城市人口会越来越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中国如此,全球也依然如此。
 
作者交流,请加微信:dianshi830,请告知职业和公司。 
话题:



0

推荐

朱昂

朱昂

89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点拾投资创始人,专业投资研究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