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马拉松资本的这篇文章,可以帮助我们穿越时间,回到2006年中国超级周期的开始。马拉松资本在当时,已经对于中国超级周期的“轮动”有所判断。认为高商品价格只是一个开始,之后将推动航运的大爆发。而结果,我们其实也已经知道。2006到2007年的中国超级周期,从有色、航运到造船,一系列资本品的行业都出现了巨大涨幅。
译者 | 杨敏诗
这次并没有不一样(2006年5月)
高商品价格会引发供给端的回应
如果近期的新闻报道值得相信,最近法国铁路的信号员日子过得很艰难。他们不得不应对前所未有的大量偷信号电缆的小偷,因为近期铜价飙升吸引了他们的注意,以至于从头上的到埋地下的电缆都没放过。有7吨在同一条线路上的铜据报道已经被偷了。与此同时,在英国,皇家铸币局警示人民不要想着融化硬币,虽然硬币被认为作为铜材质本身比作为货币更值钱。这些奇怪的景象是由于铜价在过去几年的大幅上升。铜价自2001年终涨了6倍,其他金属的价格-铁矿、锌、铝和金也起飞了。
爆发的有部分原因是新兴市场的旺盛需求,主要来自于中国和印度,这些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大量的建设工程并且效率相对低下。这导致商品的“超级周期”展开帷幕。供给受1990年中后期投资不足的限制,那时候商品价格更低。大家都说商品牛市这个周期跟以前不一样,因为更好的投资纪律理论上能保持供给水平可控。不仅如此,挖矿设备短缺(最近常听到采矿公司的抱怨)。一个近期的贸易商声称上升的采矿成本-过去两年涨了30%,会带来不断上涨的商品价格,因为采矿商可以继续收更高的费用。这就是牛市中的循环逻辑。
商品价格的上涨自然吸引了华尔街的兴趣。资产配置专家宣称,商品应该被每一个投资组合当做最重要的部分纳入考虑。对冲基金现在是商品专家了。银行计划将商品交易团队的人员规模扩大一倍,而且提供给商品交易员令人叹为观止的7位数的奖金(几年前可能找不到工作)。几家投资银行开发了专门的商品指数,毫无疑问是他们用以卖衍生品给客户。在马拉松资本,我们被国外商品专业领域的会议邀请轰炸(与风能,太阳能和碳排放的会议邀请一起)。商品相关的基金热度攀升,暗示着著名的趋势跟随者,散户在行动。
一个简单的经济分析表明许多商品价格的急速上升是不可持续的。以铜为例,目前铜每磅生产成本大约0.8-0.9美元,边际生产成本要高一些,假设1.2元每磅。目前铜价每磅3.6美元,是生产成本的三倍(5年前,铜价以可怜的60美分交易)。很难不把这看成投机,因为对冲基金和其他非产业投资者推高了价格,希望在价格反转的时候退出。
商品牛市将高价格归于供给短缺,并且认为高价格是作为激励投资产能所必须的。同样的是,人们肯定额外的新增供给会在某个时间点上到来。确实,采矿公司已经对人们预期到的定价环境做出了回应:一开始他们对价格上涨表怀疑态度,但随后他们大量投资增加新产能。采矿开发成本在2003到2005年之间翻倍。大部分额外花费是因为不得不消化更高的生产成本,虽然也不是全部。确实,有些采矿公司认为未来几年市场有足够容量并且源源不断的有足够的供给。供给瓶颈不会永远存在。
需求是等式的另一端。中国需求确实增长强劲,但很难知道未来能持续多久。我们只知道国家大体上随着经济发展,对原材料的使用变得更加有效,并且我们对于在中国同样的事情逐渐发生不该感到惊讶。中国政府说过他们未来想要转型成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尝试放缓中国这头猛兽可能对需求有同样的影响,甚至更快。也可以预见持久的高价格会对需求有负面影响,正如1970年代的高油价迫使炼油业提高效率。而这似乎已经在德国发生了,铜的需求据说过去几年已经从90000吨砍半到45000吨,因为建筑行业转而使用了更便宜的塑料。
正如资本周期在商品中所展现的,可能另一个近期的小泡沫值得重视:集装箱运输行业。这里也是几年之前我们被许诺了一个“超级周期”,因为早些时候的投资不足导致了新船的短缺,而且强劲的中国每年带来两位数的轮运需求增长。确实,我们甚至看到了有些突兀的轮运专业会议邀请。被这种“一辈子一次”的环境刺激,轮运公司在2005年中期沉迷于并购潮。船坞接下来几年都被预定满了。可预见的这疯狂意味着周期的顶峰,运价和运输公司的股价现在已经大幅缩水,然而供给继续增加。这看起来像不像在商品世界里发生的?
---END---
0
推荐